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導引法『發心』---開示1

頂禮尊貴的上師 第五世卓千格曼仁波切


(上師開示凡未經灌頂、口傳者,文內儀軌部份開示可以閱讀、但請勿隨文觀修。)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導引法
『發心』---開示1 2003 / 5 / 10(星期六)於台北中心


今天我們在這裡要開始講有關於菩提心的修持,在菩提心的修持當中我們首先來看一般在世俗人的眼光,好比一個品行善良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本身的內心當中,他就會擁有某些祥和、安樂,那除了他自己本身能夠獲得祥和、安樂以外呢?從別人眼光來看別人也會非常讚賞這心地善良,心腸很好的這些人。所以不管是對自己也好對他人也好,幾乎都可以算是有益的。從佛法的角度上來看呢?所謂佛法的修持基本上它所作的就是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善良而已!佛法的修持重點就是修持我們內心,如果我們內心有一個善良的品行,那我們就能逐漸把它發展成為菩提心,以菩提心的修持我們就能夠在將來漸漸的獲得解脫、和佛陀的果位。要是說我們沒有菩提心的話,不要說是佛果了,甚至連想要從3界的這些輪迴的苦海當中脫離、解脫都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在講所謂的菩提心的修持的時候,它所談到的最主要就是來培養內在的一個善良的品行。


又譬如說過去宗喀巴大師,有曾經在菩提道次第教授當中提到有關於「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等3個修持重點。就是所謂的3主要道,在這個修持裡面呢,它所講到的內涵就是來對治我們內心的貪、瞋、癡3毒煩惱,怎麼講呢?...比如說以“出離心“來講,出離心得主要修持要點呢就是來對治我們內心當中的“貪“,菩提心呢它主要對治我們內心當中的“瞋“,空性正見則是主要對治我們“癡“的煩惱。以這3主要道來對治我們內心的3毒煩惱,這是修持上面我們幾乎可以講說是一個主要的輪廓,其中尤以菩提心來對治瞋煩惱的修持中,它所闡述到菩提心的要點,就是教導我們應如何升起、對治煩惱、從3界輪迴痛苦當中解脫的一個修持。


宗喀巴大師又另外講一句話:「心善地與道則善,心惡地與道亦惡。」所謂的地與道所講的就是一般在修持上的五道十地,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修持恆常的保持在善良的心念當中,那我們一切地道上(五道十地)的功德都能漸次的升起,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沒辦法來修持我們的心讓它能夠維持在善念當中呢?那我們一切地道上的功德就沒辦法升起如此的意思!現在所講的善的心念所指的就是“菩提心“。只要我們內在真實具足菩提心所有一切修持上的功德,究竟的果位都能夠升起的。所以修行上應該要了解到菩提心修持的功德,進而深入的修持。所以接下來要講的是按照著巴朱(音譯)仁波切,所著述的一個有關於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修法的法本裡面,來為各位解釋有關菩提心的修持。


那在講菩提心的時候,首先我們聽聞佛法內在的動機,心念是非常重要的。以所謂的心念來講,我們一般可以分成3類,也就是善、惡和無記,有善的心念、惡的心念、和非善亦非惡這稱為無記的心念。什麼叫做惡的心念?或者叫做惡的動機,所謂惡的動機它有2類,第一類叫做救度衛護的動機。什麼叫做救度衛護呢?比如我們現在依止3寶或是修持佛法,你內在的動機、目的就是希望如果我現在進入佛法修持基本上是希望我身上的疾病可以消除或者遭受外來的魔障、業障等可以消除,或者能夠讓我渡過某些生命的難關....等等,你現在修持佛法依止3寶,你的心念就單單只希望求得3寶來幫我們渡過這些難關,這只是一種很短視的心念而已,那另外一個所謂惡的動機所講的就是希求事業,我們現在修持佛法心裡面所講的就是希望說像事業順利啊,或是家庭和樂啊......希望生活能夠圓滿啊....,我是為了這些目的來修持,那這種心念就是錯的。所以不管是救度衛護的心念,或者是希求事業的心念,它都是一個惡的心念!都不是一個正確的。


再下面我們來講說善的心念,或者稱為善的動機。一般所謂善的心念可以分成3種層次,也就是下等、中等、和上等3類士夫,他們希求或修持佛法的心念,什麼叫做下士夫的心念,下士夫這種人就是因為畏懼3惡道之苦,祈求來世得以成就人天善道,這類人稱為下士夫。他們修持的內在動機是為了解脫3惡道的痛苦而可以獲得人道或天道這些善道的果報,這些就是叫做下士夫的心念。但是以所謂的下士夫來講這種並不是一個究竟的動機心,他所得到的單單是一個人天的果報而已,它並不是一個究竟的果位。


再下面什麼叫做中士夫的心念,所謂中士夫的心念是指一個人內心所求是希望是能夠整個輪迴當中不是僅僅只有3惡道,是從整個輪迴之中脫離而獲得解脫涅盤的果位,他為了能夠從3界6道輪迴中解脫去修持,這種人的心念、動機就稱為中士夫的心念。但是這種果位單單只能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獲得解脫而已,他卻沒有辦法成就一切過失斷除、一切功德具足佛陀的果位。所以這是就中士夫而言的。


接下來上士夫,什麼叫做上士夫?也就是如果一個人他內心是為了能夠救度所有一切3界6道的眾生,能夠引導他們去成就佛果,因此就為了這個目的去修行的這種人,就是叫做上士夫。他現在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而希望能夠成就佛果的這種心念就是叫做上士夫的心念。這種上士夫的心念不但使他可以自己脫離一切六道輪迴的痛苦,並且他也有能力能夠引導一切的眾生脫離痛苦,這種的動機能夠讓一個人成就最圓滿究竟的果位,而這果位就是剛所講斷除一切過失成就一切功德這種的果位。這上士夫的動機也就是現在所提的菩提心。
再來什麼叫做無記的心念,所謂無記的動機就是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惡的,它既然不是善法也非惡法,當然就不會相對的有苦、樂的果報。但是這種動機心念它卻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心念,因為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它不會導致將來受苦,但也沒有所謂的快樂可言,也就是它沒什麼用處,如果我們內在有所謂的這種「無記」,我們應該把它轉化為善的心念。以上就是對於什麼叫做菩提心的內容啊,做一個簡短概要的描述。到底什麼叫做菩提心呢?如果說根據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裡面對菩提心的描述,裡面有講述到說:「為利眾生自利他,証求無上菩提果。」這句話的意思包括2個層面,一個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的利他心,也就是希求能夠利益眾生的最主要的心念,能夠帶領眾生出離輪迴痛苦這種利益,這是第一點,第2個呢証求、所希求的是無上菩提的佛果,也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希望能夠安置眾生,能夠令眾生成就佛果。所以以菩提心來講,它真正的內涵所講的就是為了能夠利益眾生,而希望能夠帶領眾生、而去成就佛果的這種動機心。


那對於所謂的菩提心我們應該如何去修持,我們按照著彌勒菩薩所傳給無著菩薩,相續傳承下來的口訣,這個口訣叫做「因果七支法」,這是一個修持的法脈,那另外一個法脈就是由文殊菩薩,所傳給寂天菩薩,相續傳承下來的修持法脈,這法脈稱為「四無量心」。所以說以菩提心的修持傳統上就是有這2個修持法。所以今天呢最主要要跟各位講授的是依據著寂天菩薩所傳下來的有關菩提心的修法。在這個修法當中修持的主要精髓就是「四無量心」的修持。「四無量心」所講的是哪四種心?它所講的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 這四無量心。


那在這四無量心當中我們首先要修持的就是捨無量心,因為如果我們捨無量沒有先修持的話,那其他的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也沒有辦法能夠真正的升起。這個原因在於通常對我們凡夫而言,我們自己所喜歡的親朋好友,我們當然會特別的喜歡,對他們慈悲好像是理所當然,另外對於所謂的怨敵,我們所仇恨的那些人,我們心裡面就是有所謂的瞋恨,或者是忌妒等等那些心,所以在我們還沒有升起捨無量以前即使我們去修持慈悲啊,我們內在裡面也只有那種有偏私的慈悲,有偏袒或者只是部份,我們只會對某部份人有慈悲,以捨無量來講,它所作的修持就是應該對於所有一切不管是親疏也好,或者是怨敵、我們所仇視的那些人,我們內在能夠不起任何對親方的貪著,或者對怨敵的瞋恨等等心念而能夠平等的去觀視所有一切的眾生,這個就是捨無量的修持。


我們現在所講授的捨無量,所講述的就是不會特別去對所謂的親方,去利益他們對他們好,我們也不會對怨方特別的去仇視他們、去傷害他們。我們沒有去偏袒任何一方,這種的修持就稱為捨無量心。這種捨無量心的修持並不是我們自己好像佛法上捏造出來的一種修持,反正就這樣子修,並不是這樣子的,修持的背後是蘊含有真正真理存在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好比說以我們現世的親人來講,我們遇見現世的親人對他們會特別比較親愛,而這種親愛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是親人,可是這是只以現世來看。如果說你去想過去世的話,因為我們輪迴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就已經輪轉過無數次了!所以現世的親人很可能是過去世我們所仇恨的敵人。同樣的道理,我們現世當中所不喜歡、所怨恨的那些人,當然在此世我們怨恨他們,對他們有敵意,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人在過去世不是我們的父母親,不是那些跟我們最親愛的人。所謂的親友、所謂的怨敵、是無常的!沒有一個他永遠是我們的敵人,也沒有所謂的永遠的朋友,因此這些人曾經是我們的怨敵、也曾經是我們的親友,那不管是現世的親人也好、怨敵也好,我們應該要平等的對待他們。


過去曾經有一個典故講到說,過去有一個阿羅漢尊者,這阿羅漢尊者叫做嘎達也納(音譯),這阿羅漢尊者有次外出遊化,來至某處一戶家人的院子,看到一位婦女正在抱著一個小孩,一邊抱著一邊餵食,她在手上也拿著骨頭啊,旁邊還有一隻狗非常垂涎地看著她們吃東西,婦女就很生氣的踢狗一腳。當時這個嘎達也納尊者感到一點好奇,就以神通力觀察眼前這對婦子的因緣,結果發現眼前婦女所食的眾生肉竟是她父親死後所投胎轉世的。旁邊蹲著的那條狗就是她母親轉世的。而她手上所抱著的孩子正是家族的世仇,手上餵食小孩的那根眾生骨頭卻是她先生死後所投胎轉世的。所以她不知其實自己正吃著爸爸的肉、啃著先生的骨頭、踢自己的媽媽、手上正抱著自己的仇人。當時嘎達也納尊者以神通觀察看到後非常感慨不禁就說:「我們吃著爸爸、打著媽媽、這種的輪迴法真是非常可笑的!」所以誰是我們的親友、誰是我們的怨敵,這都是無常的。我們沒有辦法完全認定執著誰一定是我們的親友,誰又一定是我們的敵人。因此我們首先需要修持捨無量,所要修的就是如上所說得修持。在修持好捨無量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修持慈無量。


什麼叫做慈無量?首先就是我們希望眾生具足快樂,要是眾生都能擁有、具足快樂不知有多好!如此心中發出希求眾生快樂的心就叫做慈無量。以所謂慈無量的修持來講,首先必須先思惟一切眾生的處境,以所有一切眾生來講,每一位眾生都希求快樂,但是對於該如何得到快樂的因,也就是3業的修持,眾生卻都不了解如何修持,另外所有的眾生每一位都不希望受痛苦!可是如何避免升起痛苦的因,這裡所指的就是惡業,他們卻都不知如何斷除?同樣的也因為眾生恆常的造作十不善業,才會一直以來在輪迴當中遭受痛苦,我們了解這種情況之後就了解了一切眾生想要離苦得樂,卻不知道怎樣獲得快樂遠離痛苦,我們內在升起一個我希望眾生都能夠恆常具足快樂,這種的想法、心念就是叫做慈無量心。我們在修持慈無量心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希望眾生都能獲得快樂。由這樣的修持漸漸的就能提升內心當中對眾生的關懷之情,所以說慈無量的修持就是希望眾生都能獲得身、口、意種種的安樂。就像是鳥類當中有某種母鳥,當牠們懷孕要下蛋時通常就會去築巢,築巢的用意是為了要養育牠們的子女,在巢築好之後會下蛋,之後會不辭辛勞地孵著蛋,小鳥出生時母鳥會用翅膀呵護遮止來防外來的傷害,在幼鳥還未成長至能自由的飛、獨立自主以前,這些母鳥都會持續照顧牠們的小鳥,希望牠們的幼鳥都能恆常獲得安樂,所以我們在修持慈無量心的時候,就應該像是母鳥在照顧幼鳥一般,我們都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恆常具足身、口、意一切的安樂。
接下來我們來講述悲無量,悲無量要如何修持?我們先觀一位正處在困境當中受痛苦的眾生,我們內心去修持希望他能夠脫離痛苦的心,因為我們內心不忍見到眾生受苦,希望他們都能夠脫離痛苦的這種心、這種修持就是悲無量。這種悲無量的修持應該像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犯了法,可能會被處死,他要被處死的時候如果他被監牢的獄卒慢慢的押至刑場的時候,或者像牛羊將被屠夫擒至屠場宰殺,像如此的情景,我們首先去觀想在如此情形下眾生將面臨死亡、即將被宰殺了,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換個角度想想說那個人就是我的話,我內心將會是多大的痛苦,內心當中將會有難以忍受之情的煎熬,如果我們觀想成自己就會馬上升起一個自己想要趕緊逃脫的想法,如此換個角度思惟,所以以悲無量修持來講就是使自己內心升起一個希望眾生都能迅速脫離痛苦的這種心。


如此我們也要做另外一個修持就是剛剛講述到如果我們犯法,或是將被屠夫帶去宰殺的牛羊,這些對象我們把他們觀想成如果他們就是我們的父母親,我們的父母親將被處死、將面臨宰殺,幾乎就是沒有任何逃脫的機會,這時我們內心會有多迫切希望他們能夠逃離這樣的處境,我們內心因為看到他們痛苦,相對的我們也會感到更加的痛苦,希望我能夠救度他們,能夠想辦法帶領他們出離這些痛苦,所以在修持悲無量心的時候也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觀修,來增長內心當中不願眾生受苦的這種情境。對於所有一切3界六道輪迴的眾生,他們就是如同這些將被帶去宰殺的牛羊一般,正在忍受著無邊的痛苦,剛開始我們先從個體(犯人、牛羊)作為所緣,再慢慢擴展延伸到無量無邊的所有一切3界輪迴的眾生,去升起一個願所有一切正在3界六道輪迴的眾生都能夠脫離這些輪迴痛苦的這種悲心,這就是悲無量的修持。

接下來我們講述喜無量的修持,什麼叫做喜無量,就是對於那些本身擁有比較好的受用、財富現世當中所有種種的圓滿、還有名聲,對這些人我們內心不起忌妒、等等的煩惱,而隨喜他們的種種功德,對他們現在所獲得的財富受用、現世的生活圓滿、名聲,我們也為他們感到歡喜,這種修持就叫做喜無量。


在修持上我們首先是先以那些我們現世的親友,來作修持的所緣對象。這些現世的親友我們去觀修說我們看到、知道他們擁有現世的財物受用、種種生活上的圓滿、名聲等等,我們內心覺得非常歡喜,這是一,接下來對那些不是我們的親友,也不是我們的怨敵,我們也不會特別喜歡他們,也不會特別討厭他們的這些中等的人,我們去觀修那些人在獲得了財物受用名聲等等圓滿的時候,我們內心升起歡喜,再接下來我們修持的對象是針對我們的怨敵,那些我們所仇恨的人,我們觀修如果他們也獲得財物受用名聲等等的圓滿、而我們內心不升起忌妒、瞋恨以及埋怨或是比較的心理,而去引生歡喜心,我們要按照如此的次第來作修持。這樣觀修完我們要把以上對象擴及到一切的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也都能夠獲得財物受用名聲等等的圓滿,並且我們內心都會因為他們獲得而感到歡喜。


所以對於慈、悲、喜、捨 -- 這四無量心在菩提心還未升起時,我們就持續不斷的修持,直到菩提心能夠真實的升起為止。

不管我們講菩提心或者是四無量心,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一個善品類、就是善心,只要我們內心當中能夠擁有一個善心,我們內在就能夠自然的獲得安樂,在這裡仁波切他說再講一個過去的典故給你們聽,過去曾經有2個母子,這母子有一次在河邊的時候,突然之間有陣大水捲來,大水來就把她們母子捲走了沖到水裡邊,在她們落水的時候,這個媽媽她心裡面就想到說:「阿!糟糕了!這次掉落水裡面可能要滅頂了,我死掉沒有什麼關係,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安全,能夠平安的上岸!」另外那個孩子呢?那個孩子心裡想的是說:「沒有關係!我即使自己死掉沒有關係!但是我希望我的媽媽能夠安全能夠平安的渡過。」之後這2位被水帶走了以後,就都淹死了。可是因為這2位在臨死之前,都懷著一個希望對方能夠脫離痛苦,能夠獲得快樂的這種慈悲心,所以這2位死了以後,都往生到天界去了。


還有另外一個典故講到曾經有一次1個船伕跟6位僧眾一起渡船,她們要渡過一條河。當船伕把船擺渡到河中央時,遇上一陣洶湧急流,船伕想到說除了他一人還有6 位僧眾,如果7個人都在船上很可能就過不了河,要是有人懂得水性,先游過去的話,那這樣船減重之後可能就有機會過的了河,當時船伕問6位僧眾:「請問一下!各位當中有沒有人懂得水性…會不會游水啊!如果有人會能不能先游過去?因為船太重了划不過去。」當時一問之下,這位也說他不會、那位也說不會游,6人都不會游泳。那這船伕心裡面想,那這樣子糟糕了,如果7個人沒有辦法過的了河,大家都會死掉。所以船伕心想與其大家都要死掉,我自己先跳下去,讓其它6位僧眾幫我划過去,這樣說不定還有機會。所以當時船伕心裡這樣想決定之後就跳下去,跳下去之後卻沒想到自己不會游泳,他跳下去以後因為內心只有希望別人獲得快樂的善心,所以他跳下去即使不會游泳,當時就剛剛好有一個水流,把他帶到另外一邊把他沖上岸,當時不但船伕自己本身沒有失去生命死去,天空還為他現出了彩虹並且同時落下很多的花雨。


除了善念會得到善果以外,惡念也會得到惡果,在這裡又有一個譬喻、一個故事。講到以前曾經有一個乞丐,這乞丐想往當地國王所在的王宮那裡去,去的時候乞丐看到王宮種種莊嚴華麗,富貴堂皇的景象。乞丐心裡就想:「有機會能夠當一個國王挺氣派的,要是我也能像這樣多好。」他一邊走著、走著就在夢想要是說這個國王哪一天不小心被人家砍了頭,由我來當國王的話,我就能享受這一切,夢就越做越大,乞丐就這樣邊走著、邊夢想著,之後到了一個地方在路旁睡著了。當時剛好不巧,他們的國王出巡,國王駕著馬車隊從附近駛過來,結果因為乞丐正睡在路邊草叢裡,結果馬車經過草叢時一不小心就把乞丐的頭碾斷了,因此這個果報是從乞丐的惡念而來。因此不但善念能生出善報善果,惡念也會導致一些惡果的。


以善念來講,如果說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能夠去保持內心當中善念的話,相信我們一定能夠獲得善得果報,如果說我們內心還不顧因果的去懷著種種的歹意的話,那將來惡得果報啊,我們也將是百分之百逃不掉的。好比說我們從最近的一些事情看得出來,你去看現在的美伊戰爭,伊拉克的總理海珊,你看海珊不可一世本身是伊拉克最有權勢獨攬一切,權勢財富都擁有極大的人,可是因為他內在的動機,懷著不軌的意圖,怎麼料到天有不測風雲,總是有他意料不到的地方,現在美國去伊拉克打戰的時候,除了把海珊的所有宮殿毀壞佔領之外,還四處搜捕海珊。海珊幾乎是不曉得要逃到哪裡去,也只能說躲躲藏藏的過生活…。所以以一個“惡“的行為來講也斷然是需要遭受惡的果報的。


以菩提心來講可以分成3類菩提心的發心,這3類來講第一個是「如國王一般的發心」,第2個叫做「如船伕一般的發心」,第3個叫做「如牧人一般的發心」。在這 3類的發心裡面他分別是上品、中品、下品。首先如國王一般的發心就是屬於下品的發心。這種的發心就像是一位國王他要去出巡或帶兵出征的時候,這國王就是在最前面,在旁邊有大臣、將軍還有部屬士兵、臣民,以「如國王一般的發心」就是一個人內心想我先去成佛,好像我當國王這樣。成佛以後我再帶領其他的眾生去就成佛果。像這樣子的發心就叫做「如國王一般的發心」。

第2個中品的發心,這個發心就是「如船伕一般的發心」,就好像船伕要過河,過何時跟他同行的那些人,基本上是同樣能夠到達對岸的。「如船伕一般的發心」所說得就是要是一個人他內心裡發心是希望我能夠去修持並帶領眾生大家同時一起成佛。這種的發心就是叫作「如船伕一般的發心」。


第3 個上品的發心,就是「如牧人一般的發心」。牧人一般就是會先驅趕那些牛羊,把牠們先驅趕在前讓牠們先走,然後牧人殿在後頭看有沒有財狼虎豹來襲擊這些牛羊,就是先讓牛羊平安的到達之後牧人才會跟著到達。「如牧人一般的發心」所講的就是說一個人他內心裡發心的願是希望說能夠先讓眾生去成佛,他自己才要在後面來成佛。這種的發心就是叫「如牧人一般的發心」。如此的發心以上3類發心當中是屬於上品的、最好的一種發心。發菩提心可以分成2類,1種叫作發「世俗菩提心」。另外一種就是叫作發「勝義菩提心」。以世俗的發心來講,它又可以分成2類,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


所謂的「願菩提心」是立誓求得果位的一種心、立誓要求得果位的心。所謂的「行菩提心」是立誓修持因位的一種心。2種都是發誓,一種是我立誓要證得果位,這是「願菩提心」。
「行菩提心」就是我發誓立誓行持因位,去行持能證得佛果的因、的這種心。
以「願菩提心」來講簡單的解釋就是為了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能夠讓一切眾生獲得究竟得佛果,我要去成佛。他發誓的目的就是立誓能夠成就果位。
所謂的行菩提心呢?「行菩提心」所講的就是發誓為了能夠利益眾生,讓眾生能夠成就究竟的佛果,我要去修持菩薩行。因為菩薩行才是能夠成就佛果的因。
為了能夠希望將來證得佛果,所以我發誓要去修持菩薩行 。這就叫作「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是立誓願證得佛果。「行菩提心」是希望將來成就佛果,而立誓修持菩薩行。
這2種菩提心當中是以「行菩提心」較殊勝。
以菩提心來講真正的修持就是心裡面沒有升起的就讓它升起,比如說之前對菩提心不了解、不熟悉,我要想辦法修持讓它可以升起。這種的修持並不是說好像所謂的菩提心就是這樣的一種心,那樣的一種心我聽聽看,就算了。這對我們沒有幫助,你要讓心裡面真正能夠升起,你就是要努力。在它沒有升起以前我努力地去升起。這是過去很多祖師所講授下來的一個修持菩提心的重點、主要的重點。


-(按;以下開始進入儀軌)上師開示凡未經灌頂、口傳者,文內儀軌部份開示可以閱讀、但請勿隨文觀修。

我們一開始修持菩提心的時候要先觀修前面皈依境,跟我們上次在講皈依的時候觀修方法是完全一樣的,照這樣去觀修。首先皈依境觀想好以後,接下來觀想所有一切眾生在我們左右,這些等虛空的眾生,沒有一個過去不曾經是我們的父母,不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既然他們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的話,他們對我們的那些恩德,照理講就像此世的母親一樣的,那我們想想此世的母親對我們有怎樣的照顧,怎樣的養育之恩,你看從小我們呱呱落地開始,她怎樣去撫育我們,怎樣讓我們可以豐衣足食,或者教育我們她付出多少的辛勞跟血汗,如此一一的去思惟觀想以後,所有一切眾生過去都如此世的母親這樣地照顧我們。接下來這些如母的眾生因為受到愚痴的障蔽,恆常的都是在造作惡業,恆常的都是在輪迴當中受苦,他們即使是希望離苦得樂,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觸佛法,沒有機會遇到可以付法的上師,沒有任何的因緣可以修持佛法。即使他們想要脫離痛苦,他們也不知道要怎樣脫離,所有的這些眾生都在受著輪迴的種種痛苦,我希望他們能夠從這種痛苦中脫離出來。以如此的思惟先在內心升起慈悲心,然後接下來就開始唸儀軌文。


對於儀軌文仁波切說他先稍微解釋一下這個辭義,這個辭義中有講種種顯現(原文:「火種種顯現水月幻化像」),種種顯現所講的就是所有一切輪迴當中萬法它的顯現,你所看到所經驗的這個世界種種現起,這現起好像什麼呢?我們眾生會認為它是實在的,它其實就像是水中的月影一樣,它不但像是水中的月影也像是牆壁上的畫,牆壁上的畫雖然是有看到景象顯現,可使它卻不是實有的。水中的月影也一樣雖然看得到水中有一個月影可是水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月亮存在。它所講的意指如此!
第2句「輪迴相續漂泊眾有情」這個輪迴本身的種種現象它是虛幻的,它不是實有、實在的,眾生因為無明認為是實在的,因為如此的執著所以導致眾生在輪迴當中流轉就像水車不斷第從一圈再轉一圈不斷地轉,只有在同樣的地方轉來轉去而已,眾生就是像如此的在輪迴當中流轉。


「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的眾生恆常在3界六道中從一個地方生老病死,然後投生到另外一個地方,如此這樣流轉來流轉去,基本上這情況是我們眾生現在的處境,這裡所講的自心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本覺,它本身其實是“體性空、自性明“的。但眾生不了解,因為不了解而輪迴流轉,如果眾生有一天能了解它的內心體性是空的,自心是明的。從明空雙運當中能夠了悟的話,那眾生就能夠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所以下面這講的“光明法界中休息“為什麼能夠在法界中休息?就是眾生能夠了解“明空不二“的體性,能夠脫離出輪迴。自然就能夠獲得休息,這種休息就是在法界當中休息。
接著為了讓眾生能夠了解自心明空不二的體性,我們發起藉由4無量心的修持,去發起菩提心。(原文:「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
這樣的偈頌就是我們一邊思惟、一邊修持、一邊唸誦。當修持差不多要終結的時候,要觀想皈依境的收攝,皈依境怎樣收攝?就是先由周圍的佛法僧先融入到中央的蓮師佛父母,接下來上師消融,然後蓮師化光融入我們自心當中,我們再觀想自己化空。
所以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


台北賢徧林佛學中心恭錄 (2005/3/21整理)
吉祥如意




----------------------------------------------------------------

No comments: